◇决策参考报告202426◇专题资料汇编:再生农业迈向生生不息的未来

2024-09-27 04:18:00    字号:

  在全球生态危机和不断增加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需求背景下,如何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成为新挑战下应运而生的农业模式。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集约化生产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却付出了极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满足中国粮食安全的绿色农业发展大趋势下,再生农业是在满足粮食安全基础上,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再生农业的定义】
  再生农业作为全球新挑战下应运而生的农业模式,国内外学者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其内容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总的来说,再生农业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在减少机械作业和化学品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在提高作物产出的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促进土壤固碳、改善土壤健康、最大化生物多样性的农业模式。该模式以实现土壤功能再生为核心目标,考虑对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并最终实现粮食安全的长期保障。
  (摘自《再生农业——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科学2021年第5期)
   
  【再生农业的发展背景】
  粮食是保障人类生存繁衍的必需品,但现有的农食系统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向自然友好型能源和农业转型。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亟须农业端的有效减排方案。
  从再生农业的核心理念来看,主要是恢复已被工业化和农业系统退化的土壤,并通过整体性的农业和放牧技术重建土壤有机质,促进更健康的生态系统。再生农业不仅避免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试图逆转这些影响,通过增加碳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式,为人类和地球带来积极的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表示:“再生农业将有利于减少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企业供应链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的最终实现;有利于土壤恢复和保护,在保障农产品高产与农业生态保护之间实现较好平衡;有利于促进农民能在减少农业投入品和对土壤扰动的情况下,获得较好收成和更高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从源头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安全,推动食品安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减少浪费、促进消费。”
  从外部看,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加入到再生农业研究和实践。2019年,再生农业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定为在全球变暖的严峻态势下,有望应对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欧美国家普遍重视再生农业,据美国一项研究结果,美国玉米、大豆或小麦农业每增加1%的再生农业措施实践面积,将在温室气体减排、营养损失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和节水净水等方面产生2.26亿美元的非农经济收益。而欧美跨国企业如宜家、可口可乐、拜耳、嘉吉、麦当劳、雀巢等均大规模推行再生农业,并已着手在中国推动再生农业。
  “反观国内,受政策、国情、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推行时间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再生农业企业国内试点规模有限、生态效果还并不明显。”张懿宸表示。
  (摘自《为再生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一席谈》,人民政协报2024年6月18日)
   
  【再生农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1、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覆盖作物和整体放牧是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持水量的有效措施。增加的有机物间接增加了土壤孔隙度(通过增加土壤动物活动),渗透到土壤中的雨水比例取决于所提供的土壤覆盖量。覆盖在土壤表面的植物也可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冲击而结块和结皮,从而增强雨水的渗透性并减少径流。研究表明覆盖作物使土壤保水性和植物可利用水分分别提高10%—11%和21%—22%。另外,富含碳的土壤也往往更能抵抗干旱胁迫和病虫害等。再生农业不仅有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其措施还可以降低水污染。
  2、增加生物多样性
  再生农业中的轮作和覆盖作物(种植各种类型的覆盖作物和混合物)措施都有利于提高田地里的生物多样性。覆盖作物可为有益昆虫提供栖息地,提高种群多样性,进一步控制害虫种群。覆盖作物也有助于吸引传粉昆虫以提高作物田间的授粉率。随着对土壤碳稳定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土壤生物群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真菌生物量的丰度与土壤碳的丰度呈正相关。
  3、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植物的生产力与土壤有机质紧密相关。再生农业可大大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碳储存的增加会积累更多的团聚体,团聚体能够辅助土壤保持住水分,改善作物质量和产量。当植物有充足的阳光、养分、水、氧气、二氧化碳时,植物才能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在再生农业中,高碳储条件能够培育有着多样和大量微生物的健康土壤,这使作物有着高营养密度,抗病虫害,富含抗氧化剂和较长的保存期限。另外,健康的植物会合成更多易挥发的分子与更多的代谢物使粮食作物产生香味和香气。使农民获得高产,口感更好的作物,消费者得到更健康的食品。
  4、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53亿吨,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占大部分(375亿吨)。来自农业系统和牧场试验的数据表明,如果采用免耕,种植覆盖作物,加强作物轮作,以及堆肥和轮牧等措施,碳可以被土壤高效固定。如果所有现有农田(15亿公顷的农田)各种作物都能采用覆盖作物措施,土壤可以封存2018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但若联合其他再生农业措施,如堆肥、多种作物轮作等则可将碳封存量分别提高到11.6%和32.11%。与此同时,如果所有的全球牧场(33亿公顷的草地)都采用再生模式(尤其是再生放牧系统),那么额外地,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14%—355%可被封存于地下,使地球实现二氧化碳负排放的情景。
  5、农场及非农经济效益预估
  对于再生农业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玉米、大豆或小麦农田每增加1%的再生农业措施(仅涵盖了免耕、轮作、覆盖作物)实践面积,将产生非农经济效益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营养损失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和节水净水等分别为0.297亿美元、0.901亿美元、0.758亿美元和0.306亿美元,即一共2.26亿美元,而若将推广面积增加到50%则可产生74.35亿美元,推广到100%的农田则有187.44亿美元的潜在社会效益。另外,据统计,美国玉米地每增加1%的再生农业推广面积,可提高的潜在农场经济效益为3670万美元/年。
  (摘自《再生农业——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科学2021年第5期)
   
  【再生农业的主要技术措施】
  1、主要措施
  ①免耕少耕
  免耕少耕播种作业是在地表秸秆覆盖还田情况下,不耕整地或少耕后播种,以减少水蚀、风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作业技术,其具有拦蓄径流、增加土壤入渗、改良土壤结构、优化耕地环境等多重优点。当免耕与其他再生农业措施相结合,可以增强土壤的渗水保水性能和稳定碳的储存。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引入了这一技术,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免耕技术应用普及开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东北黑土地区保护性耕作或免耕研究和技术推广取得明显进展。2020年国家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开始在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
  ②轮作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规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轮作有利于提高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可促使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各种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可改良土壤结构,防止病虫害。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健康水平和生态服务功能。专家通过对我国45项轮作研究的汇总分析得知,与连续单作耕作相比,轮作因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多方面改善,使得作物单产提高20%,且轮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在中国西南部(+38%)比在东部地区(+10%)更为明显。在砂质和壤质土壤上,即初始土壤有机碳(7—10g·kg-1)和较低的总氮(≤1.2g·kg-1)下,轮作具有更大的增产效益。
  ③覆盖作物
  在两季作物之间,许多农田会有一段时间没有种植作物的空闲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种上某种植物以提供稳定的土壤覆盖,这种植物便被称为“覆盖作物”。覆盖作物是再生农业的关键技术,它们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风和水的侵蚀,减少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可保持土壤肥力,从而减少氮肥施加。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奥地利冬季豌豆、多毛野豌豆和紫花苜蓿可以为后续马铃薯作物提供80%到100%的氮需求。覆盖作物也是缓解水污染、改善水质的重要措施。另一项研究显示,黑麦覆盖能够迅速吸收乔治亚州传统玉米田和免耕玉米田中25%到100%的残留氮,减少过量氮肥对周围水体的面源污染。覆盖植物能够有效控制杂草和积累土壤碳。理想的覆盖作物是那些能在开花前终止其生长,这样他们就不会产出种子从而变成杂草。在它们活着的时候,其光合作用是土壤碳的一个重要来源,死后可作为生物质被利用。
  ④整体放牧
  整体放牧是一种考虑动物福利的模式,从而提高畜牧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传统圈养饲养系统往往是不健康的单一生产系统,喂养的饲料营养密度低,且该系统增加了水污染和抗生素的使用。整体放牧是由Allan SAVORY提出,意在模拟大自然本身的形态,让成群被驯养的动物(主要是牛)适时地在田地上迁移,它们的粪、尿也排放于土壤上。良好的放牧措施促进了植物生长,增加了土壤碳沉积,提高了整个牧场的生产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昆虫和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的固碳能力。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生态健康,也改善了动物和消费者的健康。采用整体放牧可以在几年内快速重建土壤表层(一般一层土壤可能需要200—1000年才能形成),而且新建的土壤表层富含生物体。同时整体放牧还能够通过提高动物福利(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制定的动物福利“五大自由”),提升畜牧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摘自《再生农业——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科学2021年第5期)
   
  【中国再生农业发展动态】
  1、国内首个再生农业标准正式发布
  2024年1月9日,国内首个再生农业标准——《再生农业管理规范种植业》在上海发布。该标准由上海悦孜联合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等多家相关方共同制定、发布。多个来自食品、餐饮的品牌方、生产企业、农业技术方、咨询机构、认证机构和媒体的嘉宾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首个再生农业种植管理团体标准的发布,并就标准发布后的试点、推广和落地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彰显了食品供应链相关方共同携手、大力推动再生农业实践、积极打造食品价值链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愿景。
  上海悦孜企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能传武主持了发布仪式通过一个短片介绍了再生农业的概况以及团体标准产生的整个过程虽然再生农业的理念被行业普遍接受,当前也有不少企业进行了再生农业的实践探索。但由于行业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在推进再生农业的项目中赶到困惑。他强调:“再生农业的落地需要标准先行团体标准的发布与推广对行业的规范发展的起到重要作用。
  TUV南德可持续发展负责林海代表再生农业团体标准工作组发言时表示,再生农业作为一种“提质增效,以少产多,丰产复苏”的农业系统,其推广对于农食系统的气候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团体标准工作组共同努力吸引各方组织汇聚专业优势明确再生农业定义和规范填补行业空白,为再生农业在本地市场展开标准化、产业化的推广提供了明确的路径。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科表示,深标院是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在农业、食品及双碳领域,拥有近百人的技术团队,参与国际国内各级标准制修订。深标院一直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再生农业标准化方面与专家、企业展开探索与研究。未来将与大家携手加强标准的宣贯与应用、推动标准与认证结合、打造示范试点、争取标准升级,助力可再生农业标准化影响力提升。
  越来越多的食品链企业开始推动和践行可持续农业,其中再生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需求,但在国内实践中一度缺乏具体的标准、规范和量化目标,导致很多企业对如何实施再生农业缺乏明确的指导路径,更为这一模式在产业内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实践带来了阻碍。
  在此背景下,2023年6月,由上海悦孜企业信息咨询、深圳标准技术研究院、南德认证检测和拜耳作物科学组建团体标准工作组,在此项团体标准撰写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嘉吉生化、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瑟德柯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艾地盟(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加入到工作组。
  工作组各方将继续发挥各自优势,集智汇策,以标准为指导,推动再生农业在本地市场落地和实践,从改善土壤健康、恢复生物多样性、水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价值链和管理体系提升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
  在活动中,各位嘉宾还畅谈了对在中国市场推广再生农业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展望和洞见。
  上海悦孜企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王海对团体标准进行了解读,介绍了标准的主要框架、内容和未来标准的使用场景;标准框架制定初期参考了大量国际可持续农业/再生农业认证标准和头部食品/饮料品牌方的可持续农业/再生要求,既考虑再生农业标准的“革命性”,也充分考虑了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确保标准发布后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地,针对标准编写和评审过程中讨论较多的“是否需要包括畜牧部分”、“是否需要包括社会责任”和“温室气体计算方法”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
  上海悦孜企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弘分享了未来碳管理的数字化工具初探,再生农业除了改善土壤健康、恢复生物多样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另外一个核心功能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何计算农场级的碳数据,目前仍没有有个统一的标准,国外有一些方法相对比较通用的计算方法,但是未来无法把数据放到国外,在国内建立农场级别碳管理数据库势在必行。
  ADM亚太区政府关系副总裁能浩辰分享了ADM再生农业在国外实践经验。“ADM致力于通过合作来建立一个更加可持续的食品供应体系。我们已经与农民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近200万英亩的可再生农业项目,并计划在2025年将这一数字增加到400万英亩。我们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方面也有着超过十年的成功运行经验。我们正在积极与国内各方合作,促进国内农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食品链项目经理伍媛媛阐述了拜耳作物科学“Produce with Less,and restoring more以少产多,丰产复苏”的再生农业愿景、六大核心关注点及农业创新对再生农业转型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全球视野下,支撑拜耳再生农业战略转型的几大创新引擎,包括育种、生物技术、小分子、生物制品及数据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发进展。同时,还分享了拜耳作物科学在中国国内开展的再生农业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
  与会成员纷纷踊跃发言,畅想可持续农业标准的发布将会给行业带来的契机,共同致力于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同时,嘉宾们就标准将为行业带来的改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标准推动农业产业链全面升级也非常期待,他们认为标准的制定将推动整个产业链更加规范。这些对标准的期望以及对农业可持续性未来的乐观看法将为标准的成功落地提供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再生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更加创新、高效、绿色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更将成为广大食品、农业种植企业积聚可持续发展优势、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力途径。未来,工作组和食品链合作伙伴一起,结合《再生农业管理规范-种植业》等规范的指导,持续构建和丰富再生农业实践的产业生态,为食品价值链低碳发展提供可靠的手段与方式,不断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撑。
  (摘自《国内首个再生农业标准《再生农业管理规范种植业》在上海发布》,新华网2024年1月12日)
   
  2、聚力再生农业 共谋绿色发展——经合组织中国农业可持续与绿色发展论坛在巴黎召开
  2024年6月25日,中国农业可持续与绿色发展论坛会议在法国巴黎顺利召开。会议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商业产业咨询委员会(BIAC)主办,来自BIAC、贸易与农业指导局、中国商业专家组等层面的代表,荷兰常驻经合组织代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的专家和行业领袖们围绕中国在农业可持续、智慧农业等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法规政策,以及针对小农户的再生农业所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展开热烈讨论与交流。
  ①世界目光聚焦中国农业
  此次会议系经合组织首次将中国农业作为讨论核心重点,旨在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农业可持续以及再生农业发展现状的认知,并借此推动中国同经合组织的进一步交流合作,这与拜耳长期以来在农业领域的重点关注、推广议题不谋而合。
  拜耳作物科学全球国际组织合作事务副总裁Alejandra Castro博士应邀出席会议并担任主持。荷兰常驻经合组织代表Jochem Wiers、经合组织环境主任Jo Tyndall、经合组织贸易和农业指导局副局长Julia Nielson等相关代表,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京东集团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拜耳食品价值链合作伙伴——黑龙江肇源洪益粮食合作社总经理王雪薇等,通过四个不同主题的论题开展专题分享和互动交流。
  经合组织商业产业咨询委员会(BIAC)执行董事Hanni Rosenbaum表示,经合组织的重要职能包括向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分享全球范围内不同行业的最佳实践,积极支持多边对话。她表示:期待通过此次论坛,探讨中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案例、政策框架、科技合作等信息。由此,就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经合组织商业产业咨询委员会将持续组织交流活动。
  ②中国再生农业实践的“新农人”力量
  在“加强中国可持续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产业合作”主题论坛交流中,黑龙江肇源洪益粮食合作社总经理、Barbara's Coffee Estate创始人王雪薇,作为中国“新农人”代表受邀出席,畅谈她在再生农业方面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展现了中国农业的焕新力量。
  2023年,拜耳与雀巢、耐特菲姆联合启动中国首个“水稻再生农业项目”,在王雪薇经营的黑龙江肇源洪益粮食合作社落地实施。
  王雪薇分享了她对再生农业理念的认识过程、黑龙江肇源洪益粮食合作社开展实践的故事。她谈到,数字农业技术、滴灌技术及干湿交替灌溉AWD、土壤监测和改良、田间综合防控及良好农业操作示范培训等,改变了农业种植。参与拜耳的再生农业项目,让种植变得更加“容易”——王雪薇与经营农业多年的父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建立起对再生农业的认知,在实践中看到了再生农业为土壤、水、农田环境带来的改变,具有长远价值。由此,她致力于成为再生农业的推广者和大使,带动更多的农户采用再生农业技术科学种田。
  王雪薇介绍道,位于黑龙江的洪益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持续与拜耳和雀巢开展再生农业水稻项目。同时,她还在云南经营了30亩再生农业试验田,种植咖啡、蓝莓等作物,涵盖了种植、加工、农业品牌营销、网络销售、农场研学体验等全产业链。
  王雪薇表示,“农业不仅仅是种植、土地、作物,还有加工、供应链、顾客需求洞察等,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再生农业的哲思,是未来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拜耳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共前行
  此次论坛会议还着重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遇。拜耳作物科学致力于以再生农业为依托,在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拜耳的水稻再生农业项目启发了“新农人”王雪薇踏上全新的农业旅程,也是拜耳在中国推广再生农业的一项重要里程碑。此外,拜耳还通过“耘远农场”项目,持续吸引更多来自中国不同种植地区、不同作物类型的农户共同参与再生农业实践,打造面向未来的再生农业示范应用场景。
  在推广再生农业方面,拜耳携手食品价值链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中国首个系统性再生农业报告《以再生农业助力多重目标下的中国农业可持续转型》、首个《再生农业团体标准-种植业》,依托在农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经验,引领再生农业发展。
  着眼未来,拜耳将继续秉承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赋能小农户、保护农田生态的目标,整合先进农业技术和创新实践,提供行业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促进农业国际交流,助力中国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摘自《聚力再生农业 共谋绿色发展——经合组织中国农业可持续与绿色发展论坛在巴黎召开》,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4年7月9日)
   
  3、麦当劳中国启动再生农业计划 让食材新鲜、安心又绿色
  2023年3月24日,麦当劳中国在2023年“麦麦全席”上携手九大供应商宣布启动“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计划”。这是首个由餐饮产业链联合推动的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参与计划的供应商包括泰森、嘉吉、圣农、辛普劳、麦肯、蓝威、宾堡、味好美和金鲜食品。麦当劳中国每年采购食材近300种,其中超过2/3的采购量由这九家供应商提供。
  “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计划”聚焦自然、土壤、水、牲畜及农民五大领域,实现再生农业理念和实践的系统化、规模化推广与落地,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作出贡献,共同助力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让好食材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同时,通过再生农业实践支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实现麦当劳全球2050碳中和目标,助力绿色低碳农业加速发展。该计划在2023-2028年的第一阶段内将采取四大行动,即推广与普及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的理念、推动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的升级试点、推动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持续落地和建立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的协作生态圈。
  ①再生农业让食材更新鲜、安心和自然
  “麦麦全席”是麦当劳中国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动,邀请主厨使用麦当劳的食材定制一套创意料理,呈现新鲜、安心、自然和美味,并以此为平台宣布麦当劳中国在重要战略领域的最新项目。今年“麦麦全席”采用的鸡肉、牛肉、鸡蛋、生菜、土豆等食材,都是通过麦当劳中国和供应商合作开展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生产出来的。
  进入中国30多年,麦当劳和供应链伙伴共同努力探索农业端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如用轮作的方式生产土豆,让土壤更肥沃和健康;注重提升动物福利,并减少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选用海洋管理委员会(MSC)认证的可持续渔场中捕捞的鳕鱼,保护鱼苗生生不息等。截至2023年3月,麦当劳中国和供应商已经在超过4万亩土豆田地上推广土地轮作实践;以高标准每年科学养殖超过1.5亿只白羽鸡;麦当劳中国平均每年采购近3500吨成品鳕鱼排,100%获得了海洋管理委员会(MSC)认证。
  在此基础上,麦当劳中国还与九大供应商携手启动“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计划”,主要聚焦自然、土壤、水、牲畜及农民五大领域,实现再生农业理念和实践的系统化、规模化推广与落地,主要包括:通过与相关权威认证合作持续提高原料采购标准,推动“零毁林”供应链保护森林及海洋资源;在轮作等传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探索融入新科学和技术的新方式,让土壤更健康,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亩能;优化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提升技术和设施,负责任地节约用水,保护水质;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动物健康水平,生产安全放心的食材,同时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分享知识、技术与经验,和中国农民一起更用心培育食材,让再生农业落地,助力绿水青山与乡村振兴。
  ②加速再生农业推广和初步成果落地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计划”将未来五年作为第一阶段,通过四大行动实现再生农业理念推广与初步成果落地,着重理念推广、试点升级、加快落地和扩大协作,助力绿色低碳农业加速发展。
  农民是开展再生农业实践的主力军,“麦当劳中国再生农业计划”将积极分享与推广再生农业知识、经验和实践,赋能更多农民,让更多农民共同参与到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中。预计未来五年内,麦当劳中国将为供应链系统中超过2000位骨干农民和农业管理人员提供长期的再生农业体系化培训,惠及超过20000位相关领域的农民。同时,麦当劳中国与供应商一起,持续打造“再生农业试点农场”,为农民伙伴提供学习、分享和交流的网络与平台。预计到2028年,该计划将覆盖麦当劳中国主要的食材品类,并推出10个再生农业试点农场,实现理念推广与初步成果落地。麦当劳中国还将积极与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和专业组织协作,向麦当劳系统内部及外部的更多农民及社会各界普及再生农业的理念,探索更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实践。
  (摘自《麦当劳中国启动再生农业计划 让食材新鲜、安心又绿色》,中国食品2023年第7期)
   
  4、嘉吉中国启动保护性耕作/再生农业试点项目
  2023年7月18日,嘉吉中国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为期一年的保护性耕作/再生农业试点项目,项目研究区域主要在吉林省,固定观察100户玉米种植农户,覆盖面积不少于1万亩玉米种植。重点评估的保护性耕作/再生农业清单包括增加作物多样性、保持土壤覆盖、减少耕作或免耕、综合畜牧等。
  嘉吉中国区副总裁刘畅表示,嘉吉中国很高兴能与农研中心携手,利用企业在再生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寻找行之有效的机制,推动保护性耕作/再生农业在中国玉米行业的普及。嘉吉相信,再生农业在环境保护、粮食安全以及农民收入提升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农研中心项目负责人胡钰副研究员直言,农研中心期待与嘉吉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再生农业发展模式。此项目将从技术、流程、保障要素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可以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开发模式,助力再生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5、北京:“平谷大桃+耘远农场”:领先一步实践再生农业
  眼下,有“中国桃乡”之称的北京市平谷区数万亩桃园满目新绿,处处生机盎然。近日,我们走进峪口镇西营村的拜耳耘远农场,开启了一场再生农业实践的探秘之旅。
  何为耘远农场?耘远农场是拜耳作物科学打造的全球可持续农业示范项目,再生农业是其重要理念和组成部分。2023年6月,拜耳与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政府签订战略协议,以耘远农场项目为契机,促进平谷大桃产业绿色发展。2024年初,作为平谷区优质绿色大桃种植示范项目,在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域落地的拜耳耘远农场正式建设完成投入运营。
  耘远农场有何过人之处?在耘远农场我们看到,独干密植的一棵棵桃树上方架设有防雹网,可以保护桃子免受冰雹及鸟类的侵害;桃树间悬挂有一个个小巧的微喷灌喷嘴,可以实现精准节约浇灌;桃树下一片片二月兰开得正盛,时有蝴蝶飞舞,还长满了蒲公英、蒿草、灰灰菜等各种野草,不仅可以保护地表土,还能为田间昆虫提供蜜源和栖息地,秋天还可以作为绿肥增添地力。桃园还布有小型气象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田间小气候,方便及早进行农事决策和干预。
  在这个农场,不仅通过优选树种和植保方案,精准施用水、肥、药来提升种植效率和收益,产出更多更优质的大桃,更注重土壤和水源保护,减少作物保护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种植开花植物带、果园生草等,促进生物多样性并保护环境,进而实现再生农业的“生生不息”。
  农场中央还有一套一体化安全配药站,包括农药安全储存间、农药空包装清洁设备、空瓶和空包装收集处,以及一个名为“水乐清”农药清洗废水处理系统等。这套系统最大程度减少了配药、打药时接触农药的可能性,同时农药空瓶和包装经过三次清洗后被安全地清洗和回收,防止二次污染,而废水处理系统则避免了对农场土地和水体的污染。
  这无一不体现了再生农业的理念——以实现农业可持续为目标,在减少土壤扰动和化学品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保护性利用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作物优质优产,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健康、最大化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友好的农业模式。
  西营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春英介绍,村里1000多亩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主要种植桃和梨。通过采用先进的种植模式和科技手段,生产的大桃口感好、卖价高,均价可以卖到10元一斤,亩收益能达到一万多元。通过和耘远农场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提升大桃的产量和品质,并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据介绍,目前拜耳在全球已合作建设近30家耘远农场,在中国,拜耳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已落地4家不同作物类型的耘远农场。以亚太地区首家耘远农场北京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为例,2021-2023年合作期间,该农场年收入提高10%、成本节约20%,处理含农药废液4000升。
  2023年11月,由拜耳作物科学支持撰写的中国首份系统性再生农业研究报告《以再生农业助力多重目标下的中国农业可持续转型》,在第六届进博会期间正式发布。2024年1月,由拜耳、可口可乐、深圳标准化研究院等11家单位共同成立的“再生农业标准工作组”,共同编制发布《再生农业管理规范种植业》团体标准。
  除了大桃产业的合作,拜耳蔬菜圣尼斯北京运营中心也于2023年在平谷区落成。2023年10月,拜耳作物科学和平谷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涵盖生产运营中心、高端玻璃温室和圣尼斯蔬菜种子研发农场等项目,双方将围绕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开放创新的农业生态场景构建等领域开展多维度深度合作,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打造具有全国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摘自《“平谷大桃+耘远农场”:领先一步实践再生农业》,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2024年5月24日)
   
  6、紧握全球再生农业的中国机遇 前沿农业实践落地上海
  2023年9月6日,“再生农业,生生不息”再生农业中国前沿实践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行,主办方拜耳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川沙镇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浦东呱呱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耐特菲姆(中国)、北京云洋物联技术等政府、学术、产业等多方机构的代表一道,见证全球再生农业前沿实践落地上海。
  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胡梦影在致辞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农业领域需要彻底的转变,深入挖掘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并大规模推广。这种转变就是再生农业——提质增效、以少产多,修复自然生态。拜耳渴望与各方合作,基于全球种植者服务经验、细分市场领先地位,发挥自身在产品组合和研发管线的优势,使更多再生农业前沿实践落地中国,为中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①低碳生态发展图景下,再生农业正当时
  在中国,“双碳”背景下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已成为中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相继发布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为推进中国低碳循环农业指明了方向,包括再生农业在内的技术措施和理念迎来了大好发展时机。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指出,上海农业需要保持生态涵养功能,依托乡村各类自然资源,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我们希望一系列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作业模式在呱呱叫农场试点推广,使其成为浦东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展示窗口和培训基地。我们也期待与更多全球优秀农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综合发展处副处长李永航表示。
  ②基于创新科技与全球经验,规模化推广再生农业
  科技创新是再生农业普及的源头活水。农场类型及条件千差万别,经营挑战复杂多元,种植者需要因地制宜的定制化综合解决方案——从作物与智能种植系统、种子与生物技术、到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方案、水肥管理,再到碳耕作,乃至数字农业等。
  即将正式加入拜耳耘远农场网络的上海呱呱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引入两大技术实践再生农业,包括兼顾节水、改善土壤和减排等效益的直播稻试验,土壤微生物降解农药废液处理装置水乐清Phytobac®(适应大规模种植)和水乐洁Phytobac® mini(专为小型农场开发),以及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开花植物带与昆虫旅馆等措施。
  ③紧握全球再生农业机遇,助推中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当谈到如何进一步紧握全球再生农业的中国机遇、合力打造全球再生农业的“中国样本”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秦晓波表示,再生农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框架已经构建完成,快速发展黄金时期已经到来。推动再生农业在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从发挥公司技术力量、开展与学术机构深度合作、打造示范工程、借助金融手段助力绿色低碳质量转型等方面着手。
  据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研究员王运浩介绍,再生农业强调土壤的健康,以土壤健康为重点的生态系统。绿色食品也强调土壤的生态环境,包括生产的产出效率、减排固碳、整个生物多样性。从这方面来讲,再生农业和绿色食品应该协同发展,同时有无限的生命力。
  “再生农业将有助于拜耳达成三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到2030年(与2019年基数相比),拜耳服务的种植者减少30%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30%,造福中低收入国家的1亿小农户,”拜耳耘远农场项目全球总监Patricio Gunning说道。他也表示,在耘远农场网络,全世界具有远见的种植者代表打破固有思维,率先尝试再生农业新技术。我们希望以此帮助种植者收获生产效率、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益,让农业生生不息。
  (摘自《紧握全球再生农业的中国机遇 前沿农业实践落地上海》,世界农化网中文网2023年9月7日)
   
  7、台湾再生农业共创永续未来
  台湾以2050净零排放为愿景,而国际间提倡之「再生农业」被证实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可为碳权交易布局;对此,台湾农委会也仿照「再生农业」,携手行政院成立的跨部会「净零排放路径项目工作组」、农委会及科技部,打造「负碳技术工作圈」,再加上民间团体齐心协力,一同为碳权交易布局。
  「传统有机农业虽能减少排放,却忽略了土壤友善的耕作方式,使土壤有机碳流失。」台大农艺系名誉教授郭华仁指出,因应气候变迁,国外学者罗岱尔研究所提倡「再生有机农业」,着重免耕犁、覆盖作物、轮作等操作,以明确增加土壤碳封存。台湾目前尝试多元化方式,农民逐渐实践再生农业,如新竹新丰乡的农夫吴建良引进先进设备,实施免耕、覆盖作物等方式。
  再生农业在台湾不仅适用于旱田,选择水稻田采用免耕方式,同样有助于土壤健康,减少病虫害。例如,台湾曾推动的「省工栽培」模式,是在水稻收割后,保留稻草头形成洞口,种植旱作,可大幅减少土壤扰动,同时有助于固氮效果,减少氮肥施用与N2O排放。此外,鼓励不烧稻草、使用稻草分解菌,进一步增加土壤碳。政府也补助农田休耕,搭配绿肥种植与草生栽培,促进农民使用剩余资材制成的有机肥料,实现循环经济。
  世界银行指出,全球碳定价机制逐渐主流化,自愿减量成为市场趋势。目前,全球有61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碳定价;其中,35个国家实行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全球GDP的40%。台湾农业部门积极参与碳交易,推动自愿减量与强制盘查登录,预计2025年前启动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制度。
  农业节能减碳贷款、产品碳足迹标签、温室气体抵换制度等政策配套也积极进行,以减轻农业从业者的成本负担。这些努力旨在建立低风险、低碳排和新商机的农业体系,实现永续经营,体现出台湾农民共同打造再生农业与碳交易的未来,也不忘2050净零排放的目标。
  (摘自《台湾再生农业共创永续未来》,中时新闻网2024年2月11日)
   
  【世界各国开展再生农业实践】
  1、美国ADM与FBN成立合资企业Gradable,加速再生农业实践
  近日,美国ADM和数字农业平台FBN(Farmers Business Network)宣布,双方已成立合资企业Gradable,旨在加速推广可持续与再生农业实践。这一举措将使更多农民和买家能够自信地采用并从可持续和可再生实践中获益。
  Gradable平台自2020年首次推出以来,专注于跟踪和评估可持续与再生农业实践及其成果,使农民更容易获得经济回报。Gradable提供可靠的农场级数据,使他们能够轻松识别和购买谷物,帮助他们满足客户对可持续生产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Gradable已与ADM、POET和Attebury Grain,LLC等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覆盖超过1200万英亩的土地,并服务于20,000多名农民用户。平台已成功获得了超过2亿蒲式耳的玉米和大豆,分析了4800万英亩的农艺事件,并每年为可持续实践提供超过3000万美元的财政激励。
  新的50-50合资企业将助力Gradable在谷物供应链的每个阶段扩大影响力,接触新的合作伙伴和客户。Gradable新任首席执行官Steele Lorenz表示,Gradable正迅速成为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平台之一,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可持续性评分。
  随着消费者偏好、企业承诺和公共政策的推动,对可持续生产作物的需求正稳步增长。因此,Gradable计划扩展至ADM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百家工厂,增加商业合作伙伴和服务的国家数量,以满足全球对更可持续的食品、饲料、燃料和工业产品的需求。
  FBN首席执行官Diego Casanello对与ADM的合作充满期待,认为Gradable将为农民提供强大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FBN将结合专业知识,增强洞察力、激励措施和支持,帮助种植者采用再生实践并实现盈利。
  ADM表示,去年其再生农业已覆盖超过280万英亩土地,但这仅是开始。其认为,持续扩展这项工作需要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使农民能够轻松参与,并为粮食买家和最终客户提供农场级数据。
  Gradable技术平台的开发目标是为生产农业提供现代数字基础设施,加强粮食买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效、透明和安全的粮食交易。该平台使农民能够无缝地收集和计算可验证的生产数据,包括碳分数,从而在市场上实现这些下游利益的货币化。
  (摘自《美国ADM与FBN成立合资企业Gradable,加速再生农业实践》,世界农化网中文网2024年8月21日)
   
  2、拜耳在印度推出ForwardFarm计划,展示再生农业的优势
  拜耳在印度推出了“ForwardFarming”计划,这是拜耳在全球的第29个“ForwardFarm”。该计划重点关注可持续再生农业,以直播水稻为特色,改善土壤健康,减少用水量。
  ①计划面积规模
  拜耳在印度启动了其全球倡议“拜耳前沿农场”(Bayer ForwardFarming)。此农场乃是全球29个前锋农场中最新的一个。每一个前锋农场皆如一座可持续农业实践的灯塔,为农民、研究人员以及利益相关者搭建起一个合作与分享知识的平台:公司在一份新闻稿中宣称:“拜耳印度前锋农场将展示契合该国数百万小农需求的创新耕作技术,尤其聚焦于可持续水稻种植,进而推动向再生农业转型。”
  ②直播水稻助力印度再生农业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水稻生产国,在水稻种植方面,再生农业的潜力尤为巨大。当下,建立一个经济上可行且可持续的水稻种植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水稻生产不但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会助长气候变化。拜耳的直播稻(DSR)系统堪称再生农业最全面、最具体的实践范例。直播水稻几乎涵盖了拜耳在再生农业方面的所有成果,如改善土壤健康、减少用水量以及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水稻插秧转变为DSR,能够助力农民减少30%至40%的用水量,降低45%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减少40%至50%的农民对稀缺且成本高昂的体力劳动的依赖。仅在印度,到2040年,每年就可减少高达82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高达1670亿立方米的用水量。DSR系统的引入完全契合拜耳的再生农业理念,它将使农民在生产更多农产品的同时,恢复更多的资源。
  通过拜耳的DirectAcres旗舰项目,拜耳正在为农民提供量身定制的作物系统,其中包含一流的种子、作物保护、数字工具、机械化服务以及农艺解决方案。这些工作由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以确保农民能够收获以再生为重点的盈利性水稻作物。
  去年,5000名印度农民通过DirectAcres计划成功种植了8600公顷的直播稻。到2030年,拜耳将努力通过DirectAcres计划为印度100多万小农户提供支持。此外,拜耳还计划从菲律宾起步,将DirectAcres引入亚洲其他水稻种植国。
  (摘自《拜耳在印度推出 ForwardFarm计划,展示再生农业的优势》,微信公众号·农业可持续发展2024年9月12日)
   
  3、美盛与嘉吉联手,推动巴西可再生农业发展
  美盛是全球最大的磷、钾复合肥生产商之一,该公司加入嘉吉近期推出的ReSolu项目,以鼓励农民改善土壤健康,提高从种植到收获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ReSolu平台将为农民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让他们能够获得专门的技术支持、投入品组合和独家的财务产品,以加速和扩大巴西再生农业的发展。参与ReSolu的农民将获得美盛的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可提高小麦、玉米、甘蔗、大豆和棉花等作物的产量。
  嘉吉可持续发展产品主管Ingrid Graziano表示:“嘉吉与农村种植者并肩合作,以更可持续的方式生产粮食,同时提高他们的盈利能力和恢复力。ReSolu推广再生农业解决方案和实践,以更好地利用天然资源和投入品,为下一代创造健康的土壤。”
  美盛旗下Mosaic Biosciences巴西公司的生物产品系列已于第一季度在该国推出,为农业市场提供植物营养和土壤品质方面具备创新性的产品。这些解决方案专注于天然营养,包括接种剂、生物刺激剂和生物肥料,可激活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群之间的潜力,以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和作物产量。
  目前有四种解决方案可供农民使用:MBio Hidro,可保护作物免受干旱和高温胁迫,提升植物耐受力;MBio Brad、MBio Azo和MBio Phos,专注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高氮和磷对植物的可用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生长,提升生产系统的恢复力。
  对美盛市场总监Christian Pereira而言,此次合作将极大地造福种植者和巴西农业。Christian解释道,“这两家大型国际知名公司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在不违背对可持续农业、环境和以客户为中心这些承诺的前提下,为世界提供粮食。美盛加入ReSolu项目是为了走得更远,提供更多服务,让农民的工作更轻松。”。
  除了有机产品组合外,农民还可以在平台上使用其他三种美盛产品。其中之一是MicroEssentials,采用获得专利的Fusion技术,其突出之处在于在单个颗粒中同时存在氮、磷和硫,后者以两种形式存在,确保养分即刻且平缓释放,从而促进整个植物周期的营养利用。产品提高了种植早期养分吸收的效率,使作物发挥出最大的产量潜力。
  另一种可用的解决方案是Aspire,产品将两种形式的硼和钾(B+B+K)结合在同一颗粒中。其技术结合了两种释放形式:即刻释放和平缓释放,其中一种形式的硼容易被植物吸收,而另一种形式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逐渐释放,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Excellen是一种比传统肥料更稳定,浓度更高,更高效的氮源。产品含有脲酶抑制剂(NBPT),可减少氮因挥发而造成的损失。对玉米和棉花展开的研究证明,使用Excellen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与ReSolu项目的目的非常契合。
  (摘自《美盛与嘉吉联手,推动巴西可再生农业发展》,世界农化网中文网2024年8月26日)
   
  4、再生农业让西班牙农民尝到甜头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再生农业让西班牙农民尝到了甜头。
  “这是这个地区的普通土壤:颜色均匀,死气沉沉,没有根,也没有虫子。”研究员兼农民马克·格拉西亚手里拿着一把邻近农场的土壤说。
  他朝着自己位于西班牙赫罗纳北部圣费里奥尔的土地走了几步。“这是我的土地:有蚯蚓,有根须,腐烂物。充满了生机。闻闻看!除了水,没有用任何不是从这片土地长出来的东西。”
  这两块土地的区别在于再生农业,这是一套致力于不耕种土地和恢复土壤生命力的技术,利用粗放式畜牧业,不使用化学品或外部投入。所有这些都使降低成本和逐年增加收成成为可能。约130个国家刚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上签署了一项协定,以推广这种可以固碳并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耕作方式。西班牙的一些先行农场已经在推行这种模式。
  马德里理工大学的农业生产教授爱德华多·巴斯克斯解释说:“在耕作土壤时,正在聚成的有机物质会分解并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施用肥料也会促进一氧化二氮排放,这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根据西班牙国家大气排放清单,农业和畜牧业几乎占西班牙排放量的12%。
  面对这种情况,再生农业应运而生。巴斯克斯说:“这种模式旨在减少耕作,在土壤中增加有机物,即建立一个有蚯蚓的微生物群落。活性土壤能让水更好地渗透,从而保留更多的水分,提高抵抗干旱和地表侵蚀的能力,同时植物可以从中获取养分。此外,土壤中的有机物越多,碳封存就越多,这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
  在格拉西亚的农场上,他使用再生型的放牧方式管理牛羊等;鸡负责回收再生土壤,还吃昆虫;兔子吃草并给土壤施肥;他还在农场里种植了有机蔬果。
  在拉科鲁尼亚,拉夫雷科斯公司也运用了这些技术。业主之一艾托尔·拉塔说:“我们曾是一个集约化的家庭农场,但已经转向了再生农场。我们有20公顷的果园,牧场、果树和动物。牛、羊和鸡帮助我们给土地施肥,我们也卖肉。在果园里,我们花的钱少了,但土地产量提高了,而且一年比一年肥沃,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大的生产。”
  西班牙小农场主和牧场主联盟副主席蒙特塞·科蒂尼亚斯认为,农民和牧场主已经做好了改变的准备,但还需要一个国家战略,一个欧洲通行的定义,以及启动资源来帮助农业从一种系统过渡到另一种系统,因为最开始产量通常会下降。
  (摘自《再生农业让西班牙农民尝到甜头》,参考消息网2023年12月15日)
   
  【中国再生农业的发展探讨】
  1、全国6个农业生产区域发展模式建议
  我国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人地矛盾在世界上是最尖锐突出的,我国2004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72%的耕地质量较差、产量不高。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更是用全国19%的水资源灌溉着62%的耕地。近些年,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不断研究和优化,目前全国6个农业生产区域基于其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出其各自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特征。以下针对这6个区域其各自特点又进一步归类为4类区域,并提出了初步的研究建议和途径。
  ①东北地区
  黑土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我国东北黑土区是全球仅有的四片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多年高强度开发利用,我国东北多地每年春耕季节掀起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农田的珍贵表土大量流失,再加上用养失衡,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这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稳固,因此黑土地保护刻不容缓。因此,东北区应该加快推广如“梨树模式”的保护性耕作等适宜的黑土地保护技术。在某些作物种植模式如马铃薯和花生、全株收割的青贮玉米等优势产区,应进行覆盖作物的种植探索,有望解决马铃薯和花生及青贮玉米产区因长达7个月的冬季地表严重裸露风蚀造成的农田土壤退化问题,保障农户长期经济收益和提高土壤健康的覆盖作物模式。
  近些年,我国东北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已发展出“玉米青贮—奶牛、肉牛生态养殖—粪污处理还田”的现代种养循环模式。这在东北西部风沙盐碱地区,值得大力推广并进一步完善(如保持高留茬)。这些对农牧业结合理念的重视对再生农业模式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需要考虑综合效益和可行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试验,探索区域差异性的种养结合方式。内蒙古某些地区长期以来过度放牧已造成草地严重退化,使得草地的可持续利用难以为继,为了促进草地的恢复和修复地的可持续管理,已试点整体放牧措施。
  ②黄淮海平原地区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则面临着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缺乏、耕地质量下降、生产资源成本提高等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此外,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降雨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加重。由于全球变暖对北方干湿的负面影响较大,北方气候干湿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对农业需水、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产生重大影响。贾艳青等通过对中国1981-2010年的干湿气候状况进行区划,分析了干湿气候界线的移动变化及干湿区域差异特征,发现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在半干旱加剧的区域进行水分高效利用的再生农业的推广更具有深远意义。黄淮海地区与中部平原区主要为夏玉米-冬小麦一年两熟的农业模式,因而可产生大量秸秆,且农田空闲期很短,因此秸秆还田相比覆盖作物可能对该地区的农户更为适宜。研究发现免耕和秸秆覆盖的联合举措对半干旱气候下的雨养农业生态系统作物产量的提升颇有效果,并且可增加土壤水稳定团聚体24.2%,大大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水分利用率,从而起到抗旱节水效果。在滨海或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应该以再生农业的理念以农牧结合或整体放牧的方式进行盐渍化土地的开发利用。
  ③西北灌区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区面积占全国荒漠区总面积的63.7%,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大区,水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与经济矛盾十分突出,该地区大部分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且土地瘠薄。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在绿洲,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接近70%,部分地区农业用水比例达到了90%以上。西北绿洲灌溉地区作物多在秋天收获,冬天农田裸露时间长达7个月,大风加剧了表土的流失,到春季又可能使得表层积盐加剧,秸秆覆盖免耕可通过减少翻耕次数保护土壤结构,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土壤盐渍化。针对西北绿洲农业发展主要挑战,覆盖作物的种植将有效缓解冬天表层土流失并加强土壤持水能力,但覆盖作物的种植也要消耗珍贵的水资源,如何真正做到节水保水控盐下绿洲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今后应加强在有限水资源的供给条件下,探索周年多年尺度下的绿洲再生农业模式。
  ④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地区
  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由于化肥、农药等长期投入较高的原因我国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面临严重水体面源污染,江河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引发担忧。而南方的红壤地区更是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严重地区。我国根据南方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如长江中下游的鱼虾—水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猪—沼肥—作物—猪”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华南区的蚕桑循环种养模式等。鉴于南方的农户耕地面积较小以及其自然生态环境情况,以上种养模式相比整体放牧更为适合当地农业。为有效解决水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问题,可在现有绿肥种植的基础上,考虑引入多种覆盖作物,发展创新红壤旱作农区的再生农业模式,以防治水土流失,提高与稳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少化肥施用,从而真正防治此区内土壤退化,并使旱作红壤的地力再生。由于覆盖作物需要一定资金投入(主要是作物种子和除草剂),在南方高经济价值的水果种植区(可接受额外资金投入)应用覆盖作物将有可观收益。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也引入了覆盖作物这一农业实践。如四川绵竹猕猴桃产业园区、河南丹江水库樱桃种植区、千岛湖水源保护区坡地茶园等。还需要提到的是由于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丰富,通过覆盖作物的推广还将能大力发挥此区草牧业的发展优势,能做到整体放牧模式广泛实施。
  (摘自《再生农业——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科学2021年第5期)
   
  2、推动再生农业试点建设
  在满足粮食需求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农业生态系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建议,要加强再生农业研究、推动再生农业试点,助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张懿宸认为,推动发展再生农业,将有利于减少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恢复和保护土壤,帮助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
  张懿宸提出,为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更好地助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农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促进再生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他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首先,要高度重视再生农业对保护生态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议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加强对再生农业国际趋势和实践的跟踪研究,厘清与可持续农业、低碳农业和气候智能型农业等的异同,汲取有益经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再生农业落地方案;同时建议农业主管部门结合国家现有的生态循环农业、保护性耕作等类型的农业示范项目,联合跨国公司等供应链链主企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选取合适的农产品品类,例如土豆,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协同共享的再生农业试点,以丰富现有试点模式。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扩大推广。
  其次,可重点调研跨国公司等各类企业在国内已开展的再生农业试点项目,评估效果,给予政策指导,同时了解项目遇到的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解决方案。比如,大型承包种植户土地使用权限和年限较短、与小农户签订的长期土地流转(租赁)合约执行难所带来的挑战。
  最后,及时总结试点成效和经验、困难和挑战,研究出台辅助再生农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如,为推行再生农业的大型种植户提供优惠融资,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在经济发达省份,对用于再生农业的土地,在流转费用上提供优惠或补贴;再生农业的生态和经济成效的全面显现需较长时间,要加大再生农业大型种植户土地租赁使用权的保护等。并考虑逐步梳理整合目前分散在可持续农业、绿色低碳农业、生态农业等标准中的标准和要求,形成中国关于“再生农业”的标准或规范,为世界再生农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摘自《推动再生农业试点建设——访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农民日报2024年3月11日;《为再生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一席谈》,人民政协报2024年6月18日)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